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

論寫作


最近香港中學文憑試(DSE)又熱鬧起來,基本上每年都有各種各樣的新聞,其中比較注目是「中文考題原作者都不懂答」。大概內容是閱讀理解部份選取了張曉風《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》和黃國彬《說誓》,然而將試題交給兩位作者,他們要麼不懂回答,要麼答錯,無法得分。如同早前內地考試時選取梅國雲、陳應松的文章出題,出題者選題及擬定標準答案,同樣考起原作者。所謂正確答案,與作者原有所想的北轍南轅。

這是創作上的自由,與考試制度的規範,所形成的衝突與矛盾。



真正優秀的創作,包括文學作品,是不可量化、不可客觀化、不可標準化。無定向無定制無客觀。作者寫文,發乎於心中思情,一切惟諸己心,以自身行文風格、執筆時思維情緒、臨時起意而成。非別有用心,未必有特定對象,更不是考慮閱讀者感想,切合第三方要求。當然文章體裁或許有定式定例,但立旨內容,必惟己心而抒,非以他者為量。杜甫一字一筆合律合韻,直抒個人對社會不平不屈之氣;李白不拘定式,亦抒個人失意失歡之情;李商隱詩文難解,純以個人享受為主,不考慮讀者有否明白。反而淺陋之輩,每每行文必思前想後。他們關注的不是文章有否達一己之意,而是有否真切考慮讀者的需求。諱皇上之難,不言;怕得罪他人,不提;恐招損利益,不書……是以通篇均稱,卻不見其心,空洞不可耐。

昔有故事云:
磨坊主和他的兒子一起趕著他們的馬,到鄰近的市場上去賣。他們沒走多遠,遇見了一些婦女聚集在井邊,談笑風生。其中有一個說:「瞧,你們看見過這種馬嗎,不給人騎,卻只走路。」馬聽到此話,立刻叫兒子騎上去。又走了一會,他們遇到了一些正在爭吵的老頭,其中一個說:「看看,這正證明了我剛說的那些話。現在這種社會時尚,根本談不上甚麼敬老尊賢。你們看看那馬讓孩子騎在背上,卻讓年邁的老人在下面行走。你這畜牲!還不換老人歇歇他疲乏的腿。」馬便叫兒子下來,讓老人騎了上去。他們沒走多遠,又遇到一群婦女和孩子。有幾個人立刻大喊道:「你這畜牲!怎麼可以讓老人騎在背上,而讓那可憐的孩子跑得一點力氣都沒啦?」老實的馬,立刻又叫兒子來一起坐在老人後面。快到市場時,一個市民看見了牠便問:「畜牲,請問,這老的小的是你的主人嗎?」馬說:「是的。」那人說:「人們還真想不到,依你載他們走的情形看來,他們兩個人抬著你走,也許比你背他們好得多。」馬說:「不妨照你的意見試一下。」於是,馬就叫老人和兒子下來,將馬腿捆在一起,用一根木棍將馬抬上肩向前走。經過市場口的橋時,很多人圍過來看這種有趣的事,大家都取笑他們父子倆。吵鬧聲和這種奇怪的擺弄使父子倆很不高興,兩人就用力甩開棍子,於是馬就掉到河裡去了。這時,老人又氣憤又羞愧,趕忙從小路逃回家去。

文學不是入廚,不同時地人,稍有分別亦全然不同,無劃一定量。惟一可衡定其價值高低只有兩項:一是作者有否注入真心情意,發自胸憶,合乎本人的價值觀及道德觀;其次才是修辭章句寫作手法體裁。優先考慮讀者感想,迎合讀者口味,以讀者尺度量之,難以成就出世之文,甚至成粗鄙無味之字。人人心中各有一把尺,互有標準,怎麼能有客觀之見?即使滿足十名讀者,但第十一名呢?第一百名呢?以至十年後、一百年後,以至一千年後,讀者的觀感改變,價值觀改變,不可能一一滿足之。是以不朽之書,必發自以作者之心,非迎合讀者之心。作者有自己一套價值觀,縱然不合乎一時一地之標準,舉世斥之為賊,難保一百年一千年後出現知音人。韓愈在生時,幾乎天下人皆反,視其文離經叛道,不合當世文人準則。然而韓愈自有自己一套邏輯、一套學說、一套見解。非胡作妄為,實有根據而行,堅持自己所思所想為正確。雖然在生時鬥不贏,但死後幾百年終得平反,其古文提倡終有所成。反而當時真切考慮讀者喜好,好為時文之作者,力諷為歪理錯誤者,多少能留名後世?讀者無千無萬,潮流規矩代代不同,優先考慮讀者,以一時之標準入文,有如磨坊主父子,沒有主觀主見,隨時變更內容,最終必覆亡朽壞。肯定自己的觀點,自反而縮,堅持主張,才得不朽。

強硬要求文學遷就既有公式定制標準的考試中出題,無疑自掘墳墓,造繭自縛,拘束甚至扭曲了文章本來面目。好比要求作家行文,要考慮讀者市場需要感想,完全是不切實際,外行人指揮內行人。然而今天的考試制度,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標準公式寫文;讀者要求作者依自己喜好感想寫作,不遂己意皆斥為錯誤劣品。這是倒果為因,文學是靈活的,我們所論之修辭句法,寫作標準,是後人根據前人寫作整理後才得出,而非先有標準法則,後有作品誕生。作者也是出於個人自發為文,而不是守讀者讚賞而賦筆。

莎士比亞豈有因為觀眾要求而讓悲劇改成喜劇?虛淵不會切身考慮觀眾感想而殺少幾個人?假如中村光要真切考慮天主教徒、基督教徒、佛教徒、伊斯蘭教徒、無神論者……絕對不可能畫出《聖哥傳》這部超卓不凡的作品。《Gundam X》的基本骨架故事架構組合,其實構成元素與《Gundam ZZ》幾近一樣,按照傳統Gundam系列倒模製作,卻未必取得成功。同理依照考試定章量制,滿足讀者市場需求,只會產生陳俗平庸的作品。大家寫文不是惟心而是惟法,依教書考試論格式修辭,要排比對偶頂真,又要前後反襯首尾呼應;暢銷小說只為真切考慮讀者需求感受,將一切受歡迎的內容都堆進去,不加入令讀者反感的內容,結果令作品變得平俗難耐。

話又分兩頭,以前不是也有科舉八股嗎?同樣有標準定制,而且要真切考慮讀者(批卷官員、皇上)的需求感想,為何仍有偉大的文人產生?因為古時文人都明白,八股只為功名,平常賦詩寫文才是真章。君不見他們身後結集,豈會收錄八股文?他們懂得甚麼才是真正的文學,甚麼是應付時宜之書,二者會分開。不同於今天的人,讀書讀壞腦,還要滿口歪理當真知,將考試評分準則當作寫文標準要求,更要求作者真切考慮讀者,面向市場大眾需要。習非成是,混和為一,是目前時人作文水平每況愈下的主因之一。

正如早前杜汶澤先生回應《低俗喜劇》的批評時云:「所謂『咩人睇倒咩嘢』,蒙娜麗莎的微笑,快樂的人可能看到她對著你微笑,自卑的人卻覺得她在恥笑你。至於蒙娜麗莎她本人……佢理得你(她才不會理你呢)!」只有不管他人訂立的成規教條,無視約定俗成法則,置讀者感受於不顧,惟一忠於個人主觀情感的作品,才能成就偉大的作品。


通往地獄的路很寬闊,只要你寫些迎合當世標準,切合讀者觀感的作品,必可成為暢銷作者,一堆子弟兵擁護,明明所言所行錯了,還有人替你護航,亦不會有人敢開罪你批評你。

通往天堂的路很狹窄,你的作品完全不依普世標準,與讀者想法分歧很大,必然倒楣一世。一堆人會插死你,批評你,否定你。

這就是現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